來源:中國婦女報
2025-03-24 08:54:03
原標題:不負農時 耕耘在春天里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不負農時 耕耘在春天里
來源:中國婦女報
□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春分麥起身,田間春管忙。眼下,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行走在吉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隨處可見搶抓農時的忙碌景象。農業機械開足馬力整地播種、農技人員深入田間指導農戶育苗施肥、無人機穿梭于田地噴灑藥劑……希望的田野又迎來了新一季的耕耘。
從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到2025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藏糧于技”,多次聚焦農業科技發展,強調科技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這個春天,從齊魯大地的智能育苗車間到三秦沃土的物聯網農田,從東北黑土地的稻漁綜合種養到三晉大地的物聯監測系統,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業機具紛紛“上崗”,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大顯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
“智匯種地”為春耕注入“新引擎”
“王教授,您看俺家的薯苗怎么都發紅了呢?”……近日,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寶翔家庭農場農場主邰玉俠把山東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團隊學術帶頭人王慶美拉到自家的育苗大棚里,拋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這是由山東省婦聯主辦的“巾幗科技助農興農直通車”走進臨沭縣的場景。活動當天,素有“甘薯皇后”之稱的王慶美從脫毒苗培育到精準控溫控濕,從減苗技術升級到立體種植模式,為當地種植戶送上了一整套甘薯種植“秘籍”。
春耕時節,在齊魯大地上,越來越多的農業領域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送去一線種植解決方案,指導他們從“會種地”到“智匯種地”。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日前,由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農業農村廳、臨沂市政府主辦的山東省2025年“智匯春耕”專項行動正式啟動,此次行動從3月初開始持續至4月底,將在全省范圍內組織超過5000名農業領域專家深入基層一線,指導農民解決春耕生產技術難題,培訓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技術骨干,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齊魯糧倉”。在臨沂市郯城縣,30位來自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深入田間,圍繞育苗育種、水肥管理、防凍抗旱等環節,為農戶提供精準指導。僅一周時間,專家團隊已覆蓋12個鄉鎮,指導麥田1.1萬余畝、蔬菜大棚170余處,解決技術難題230余件,培訓技術骨干1800余人。此外,當地還通過“揭榜掛帥”項目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專家與合作社簽訂對口協議,為春耕注入“智力引擎”。
據介紹,自2023年以來,山東“智匯春耕”專項行動共組織超過1.33萬名農業領域專家到基層指導春耕生產,指導農業種植面積2900余萬畝,培訓技術骨干超過5.27萬人,惠及群眾超過300萬人。
數字賦能解鎖現代農業新圖景
無人機穿梭于田地精準噴灑藥劑,農技專家通過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苗情,農戶手持手機查看土壤信息……連日來,一場以“數字賦能”為亮點的春耕生產圖景正在陜西省漢陰縣生動鋪展。
據了解,為確保34.5萬畝糧食、16.5萬畝油料、14.9萬畝蔬菜種植任務落地見效,漢陰縣統籌推進糧油種植、田間管理、技術指導等工作,將種植指標精準分解到鎮、村,通過建立“線上調度+線下督導”機制,動態跟蹤任務落實情況,確保“田有人種、責有人扛”。
為分要素、分環節抓好耕種管收全過程,持續發力提高技術到位率,漢陰縣召開春耕生產現場會,發放技術手冊800余份,推廣了一系列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步通過微信群、短視頻平臺推送農技課程,為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提供堅實技術保障。
聚焦馬鈴薯、小麥、油菜等主要作物,漢陰縣以地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為支撐,推進規模化種植。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冬種地膜馬鈴薯1.2萬畝,春種地膜馬鈴薯1.35萬畝,露地馬鈴薯種植3.45萬畝;已指導小麥田間春管面積1.2萬畝,油菜田管面積14.5萬畝;已開展月河川道油菜“一促四防”1萬畝,開展小麥“一噴三防”0.2萬畝。
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農業生產正逐步實現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3月20日,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燕村,十余臺新型旋耕機、播種機在田間展開演示,農技人員向現場農戶詳細講解智能化操作要點。“株距、施肥量能在面板上精準設定,播種深度誤差不超過1厘米。”一名技術員指著無人駕駛播種機介紹。
眼下正值春耕春澆的關鍵時節,在山西省汾河灌區,從傳統灌溉到小畦塊節水,從人工操作到遠程精準調配,當地借助數字化管理系統,讓灌溉更加科學高效,為農業增產增收提供了保障。
據介紹,作為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汾河灌區承擔著太原、晉中、呂梁3市7縣(市)49個鄉鎮103.97萬畝農田的灌溉任務。近年來,當地還引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對灌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過去澆地靠經驗,現在數據說了算!”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西高堡村,農戶們正忙著將大塊耕地劃分為0.5畝的小畦塊,通過這種縮小灌溉單元的方式,配合數字化配水系統,水流通過地下管道可以精準輸送至每塊田地,較傳統漫灌節水30%以上。
農技培訓鋪就增收致富路
在吉林的田間地頭,處處都是人勤春來早的忙碌景象。
天剛蒙蒙亮,公主嶺市南崴子村的塑料大棚里就亮起了燈光。推門而入,映入眼簾的是10個四米見方的水池,藍谷水產養殖農民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長趙春雨正帶著4名農戶對水池進行最后的清理。“這個大棚是為養殖小龍蝦苗準備的,這幾天,我們要對池子進行消毒,再將廢水排出,注入干凈的清水。一周后,還要請技術團隊對池水的溶氧、微生物情況進行監測。”
2024年,合作社與公主嶺稻漁科技小院團隊合作,打造了100多畝的稻田綜合種養試驗田,在稻田中養蝦、養蟹。一水兩用的新模式,帶來了一田雙收的好收成。“同樣一塊地,收益增加約40%,農戶收入多了近10萬元。”趙春雨介紹道。
嘗到新模式的甜頭,合作社的農戶干勁十足。今年年初,大家就圍繞稻田綜合種養制定了詳細的春耕計劃。“3月末清理大棚,迎接蝦苗;4月中旬進行水稻育苗、田間管理;進入5月,挖水渠、平整土地,準備正式插秧;6月,將小龍蝦放入稻田。”趙春雨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試驗田的面積將擴展到500畝。
農技培訓是吉林省備春耕的重要環節。年初以來,吉林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秋舉帶著科研團隊,在多地展開技術宣講,吸引400余名農戶參加。王秋舉告訴記者:“近年來,吉林省大力推行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調動了農戶們的積極性。為此,我們的培訓主要圍繞蝦苗魚苗的選擇,稻田養蝦的經濟效益,以及水稻品種的篩選等方面展開,面對面解答農戶在備春耕時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希望用科技為農業生產注入新活力。”
“聽了王教授的培訓課,我才知道稻田養蝦、養蟹有這么多門道。”大安市力豐養殖家庭農場的一名農戶說,“要在風口區域進行防逃檢查,還要加深水渠深度,幫助水產動物在高溫季節避暑,水稻的品種也有講究,要選擇抗倒伏的品種。今年,我家會在王教授的指導下,將有機稻田改為綜合種養田。春耕生產是秋糧豐收的基礎,希望今年秋天,它也能成為收益喜人的‘豐收田’。”
(參與采寫:姚建 姜軍旗 黨柏峰 李熙爽/王丹青 王森)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