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山東頻道
2022-06-24 15:58:06
原標題:深入學習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變廢為寶 再造糧倉——河口區深入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結碩果
來源:東營網-東營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河口區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責任,通過綜合治理和種業創新,積極促進群眾增收,蹚出了一條鹽堿地綜合利用、具有樣板意義的新路子。
聚焦鹽堿地治理——
技術創新 讓土地適宜農業
6月12日,一場及時雨。河口街道山東合悅“鳴翠人家”百合全產業鏈項目現場,剛剛發芽的鹽堿地百合貪婪地吸收著營養。遠處,“端牢中國飯碗,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鹽堿地上種百合,首先要改良土壤。山東合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張帥告訴記者:“我們通過水壓、溝排,鋪設土工布等方法,把土壤的含鹽量從13‰降到了4‰到5‰,達到了適合百合種植條件。”初步估算,一畝地僅改良的成本就達到了五萬元。
河口區農用地175.5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64.87萬畝,耕地中鹽堿地占比達到88.79%,長期以來,鹽堿化的土地嚴重制約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產量的提高。傳統上,一般采用淡水泡田壓堿等傳統模式治理改良鹽堿地,工程量大、耗水量高,容易導致土壤次生鹽堿化加重。
河口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成偉介紹,為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河口區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省科學院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集成國內外鹽堿地改良技術,全方位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通過實施水庫蓄水——管道供水——溝渠排水的“灌排分開——暗管排鹽”模式,不僅減少了輸水途中水蒸發和滲漏,且經初步測算,外排水含鹽量由傳統淡水泡田壓堿模式的15‰提高到30‰,治理成效明顯提升。
而針對全區鹽堿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結構差等問題,河口區還探索建立了以沼渣、牛糞、耐鹽復合微生物菌劑為主的土壤質量提升綜合技術,可使鹽堿土壤有機質增加、孔隙度增大、容重變小,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提高中重度鹽堿地脫鹽效率。
聚焦種業創新——
夯實發展基礎 選育耐鹽堿植物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對于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來說,種業創新就是基礎性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
在義和鎮圣豐黃河三角洲耐鹽堿大豆產業創新中心,指著剛完成基礎施工的“研發和職能加工區”,技術顧問屈玉科介紹道:“項目建設將加快推進,年內完成建設5000平方米核心基地、種子智能加工廠區。”
一直以來,河口區將種業創新作為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水平的“法寶”,積極推進“改地適種”向“改種適地”轉變。為此,他們瞄準種業行業龍頭企業,持續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先后引進了圣豐黃河三角洲耐鹽堿大豆產業創新中心、“鳴翠人家”百合全產業鏈項目等,依托這些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在種業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常規雜交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往往耗時七八年甚至更久。“我們依靠技術手段和科技平臺,可以加速育種進程。”屈玉科說道。耐鹽堿大豆產業創新中心將建設鹽堿地作物育種研究院、育種實驗室和種質資源庫、耐鹽堿大豆“育繁推”基地,計劃到2025年研育耐鹽堿優質大豆新品種1至3個,發展耐鹽堿豆種繁育基地2萬畝,年加工優質耐鹽堿大豆種子1000萬斤。
此外,河口區已選育20余種耐鹽作物可以在不同鹽度土壤上生長,為鹽堿地綜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資源保障。
聚焦鹽堿地增效——
打造樣板標桿 助農增效增收
進入5月下旬以來,義和鎮“錦繡河口”現代農業示范園內的鹽堿地甘薯苗長勢喜人。一路之隔的農田里,麥苗卻呈現出稀稀拉拉的狀態,地塊中間多個區域甚至“寸草不生”。河口區慧海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李慧說:“這是因為種甘薯的地塊經過改良,已經變成了‘高產田’,而麥地卻是自然狀態,鹽分高且不均。”
義和鎮素來有種植甘薯的傳統,但是之前經濟效益卻不理想。“一畝地產個萬把斤,一斤才賣幾毛錢。”李慧介紹,“我們先后引進了‘紅瑤’等優良甘薯品種,價格翻了幾十倍。”
能在鹽堿地上種出質優價高的甘薯,離不開河口區慧海農機合作社的帶動引領。自2019年開始,他們在區農業農村局王洪志高級農藝師的指導下,立足本地,瞄準甘薯現代化,探索鹽堿地甘薯種植技術;采用智能農機作業、全程機械化技術解決傳統種植需要大量人工的問題,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集成研發“膜下滴管”“肥水一體”“分段控旺”等新技術,解決了土地鹽堿、干旱、旺長、除草等難題……
也正是看到了鹽堿地甘薯種植的廣闊前景,2022年,義和鎮投資2970余萬元建設了甘薯育苗高溫大棚22座、萬噸冷庫1座,由慧海農機合作社牽頭進行甘薯育苗,逐漸形成了甘薯繁育推一體化產業體系。義和鎮黨委副書記于小兵介紹說:“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和拉長產業鏈條,打造鹽堿地上的‘黃河口·甘薯糧倉’,使甘薯產業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之一。”
此外,為了進一步強化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示范引領作用,河口區聚力推進黨建引領農村“三變”改革,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將零散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資源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抱團參與市場經營活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經營,實現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雙增收”。
河口區全區88.79%的耕地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土壤鹽分含量從2‰至18‰不等,覆蓋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鹽堿地類型,是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如果說促進群眾致富增收是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現實需要,那么打造樣板示范區則是河口區的“勃勃雄心”。
通過不斷加大土地改良和育種新技術的推廣力度,探索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土地利用率,河口區計劃利用2至3年時間,開發利用低效鹽堿地15萬畝,發展大田百合種植10萬畝、推廣耐鹽堿大豆種植10萬畝,帶動農民戶均增收4000元。目前,河口區正在對全區69.72萬畝鹽堿地逐個地塊實地勘察、精準分類,并實施了總投資5000萬元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及研究平臺項目。
談及鹽堿地開發利用,河口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鄉村振興局局長張寶存信心滿滿,“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了鹽堿地開發,探索出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不僅將讓河口區受益,對于全市乃至全國的濱海鹽堿地綜合利用都將具有示范作用。”(王文朋)
[ 責編:徐皓 ]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