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5-03-13 09:38:03
原標題:扎根田野育新人 思政沃土結碩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扎根田野育新人 思政沃土結碩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齊魯大地上,背靠“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的產業優勢,濰坊科技學院以“田野思政”為育人特色,將課堂延伸至萬畝蔬菜大棚與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探索出“黨建領航、田野為課、產業賦能”的育人新路徑,構建出“標準田實踐學分制”的創新體系,鮮活詮釋了“把課堂種進土地里,讓人才長在菜籃子”的產教融合生動實踐。
黨建領航:紅色紐帶系緊田間課堂
學校堅持黨建引領,創建“黨員博士企業行”特色黨建品牌,“以心育心 潤心育人”思政育人項目及成果轉化項目52集原創動畫片《農圣賈思勰》立項教育部門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形成“從理論到田埂”的育人閉環,推動黨建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賈思勰農學院黨員教師依托智慧蔬菜產業學院,在中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等一線平臺開展“田間黨課”,將“三農”工作、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實踐教學。近年來,先后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3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制定各類標準15項,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自主選育蔬菜花卉新品種82個,帶動經濟效益3億多元。在學校自主研發的91個蔬菜花卉新品種中,29個新品種獲品種權保護,“濰科”系列番茄項目榮獲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學校與山東省高校中國革命史教學研究會(山東大學)共建田野思政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濰坊百村十年觀察”,組織師生深入鄉村一線,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探索緊密結合,用田野調查助力鄉村振興,形成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教學案例。
價值重構:從“感到陌生”到“使命認同”的認知躍遷
賈思勰農學院園藝系大四學生代表在職業規劃分享會上說:“大一剛入學時,我覺得農業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土行業’,后來才知道現代農業、智慧農業同樣走在時代的前沿,讓我找到了時代參與感!”
為破除學生對農業的認知偏見,教師團隊把“田野思政”融入課程思政,構建起“三維價值觀重塑體系”:在課程設計維度上,專業課教師將“壽光模式”轉型升級、蔬菜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等真實產業命題轉化為教學項目;在實踐教學維度上,教師以“雙師雙能”標準進行自我革新,讓學生沉浸式感受智能溫室、無土栽培、數字育種等現代農業的數字化體驗;在協同育人維度上,學院創新實施“雙師同堂”教學模式,聘請企業專家、農民導師,形成“學術導師+企業導師+農民導師”的協同育人機制。
教室里,講述著“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故事;企業里,上演著無人駕駛移栽機上的“現代農業啟示錄”;田間地頭,“一棵番茄樹產果3000斤”的成果點燃了學生的熱情。那些曾對農業“感到陌生”的學生,逐漸被智慧農業的魅力所征服,成為鄉村振興的踐行者。
創新考核:從“實驗室數據”到“田間價值”的度量革新
學校將“田野思政”納入“三全育人”工作,深度踐行OBE教育理念,構建“需求導向—過程再造—價值量化”三螺旋評價體系,建立“田野貢獻度”評價體系,將實踐學分占比提升至36.7%,明確要求科研項目必須對接產業需求、畢業論文必須服務地方發展,充分體現出學生“論文價值在大地上開花結果”的實踐導向。
依托120畝蔬菜花卉繁育基地、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等平臺,學生團隊聚焦蔬菜產業實際技術需求,形成了“論文選題來自田間、研究數據出自大棚、成果驗證交給菜農”的閉環評價體系,真正實現“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戶家”,實現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融入和服務鄉村振興大局。
耕教顯效:從“番茄紅”到“科技藍”的青春交響樂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突出特色”的發展之路,構建“從實驗室到田間,從田間到市場”的全鏈條實踐體系,在賈思勰農學院班級基地、16畝現代蔬菜育種中心,學生全程參與品種選育、綠色防控、智慧栽培等環節。近5年,學生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3項,在“互聯網+”“挑戰杯”等競賽中獲國家級別獎項50余項,創辦農業企業38家。其中,在校生周子焱及其團隊在指導教師呂金浮的帶領下,成功選育10個新型番茄品種,并全部在農業農村部門登記。濰科“玉玲瓏”番茄在“2023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口感番茄”評選活動中榮獲金獎。賈思勰農學院65%以上的畢業生均投身農業一線,用青春汗水澆灌鄉村振興的希望田野。
從36.7%的實踐學分到65%的涉農就業率,濰坊科技學院以“田野思政”重構農業教育模式,逾七成學生愿意“扎根鄉土”。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黨建+產業+育人”模式,錨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更多“懂技術、善經營、有情懷”的新時代“興農人”,在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上譜寫新的篇章!(魏華中 杜鵬)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