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報
2024-09-10 18:52:09
原標題:“每一只蟲子,都有屬于它的故事”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每一只蟲子,都有屬于它的故事”
來源:中國環境報
◆史舒頻 劉秀珍 王雯
“如果可以選擇,我希望生活在19世紀末的普羅旺斯。當我是個孩子的時候,可以整天跟在一位老人身后,借自己明亮的眼睛幫助他觀察昆蟲的生活……”
很多年前,王禹在朋友圈記錄下這段話。文中“19世紀末的老人”是指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昆蟲記》的作者,被稱為“昆蟲界的荷馬”。
無疑,法布爾是王禹的偶像。很多年后,王禹也成為一名昆蟲觀察者,他在家里打造了一座“昆蟲王國”,長期飼養、觀察、記錄近百種昆蟲。
最近,王禹加入在浙江省湖州市率先啟動的“自然伙伴計劃”,成為一名“自然講者”,用多年所學為公眾打開了一扇自然之門,引領他們發現自然之美,將熱愛自然轉化為守護自然的力量。
初遇:與昆蟲結緣,從蜘蛛開始
這是一只毛茸茸的捕鳥蛛——智利火玫瑰,此刻,它正安靜地躺在生態箱中,箱中有濕潤的椰土、小塊的樹皮和一段朽木。
“你看,它全身的絨毛都是紅色的,性格很溫順。”在王禹家中,有一間單獨的房間,擺放著大大小小數十只生態箱,箱子里生活著他的“昆蟲朋友”。
“大多數人認為蜘蛛有毒,很可怕,其實多數蜘蛛毒性很低,對人基本沒有影響。”在王禹的視角下,蜘蛛是建筑大師,也是時尚大師,蛛網是一件絕美的藝術品。
他說,與昆蟲結緣,從蜘蛛開始。
七八歲時,王禹邂逅法布爾的《昆蟲記》,對書中描寫的各類昆蟲產生了濃厚興趣。彼時,住在農村老房子里,最容易找到檐下墻角的大腹園蛛。
“吐絲結網簡直如行云流水一般,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回憶起童年蹲墻角看蜘蛛的日子,王禹至今歷歷在目,他笑言,小學作文里,大腹園蛛是“常客”,這大概就是最初的觀察筆記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對昆蟲的熱愛絲毫未減。考大學時,昆蟲學是王禹的第一志愿,但遺憾錯過。于是他選擇了山東農業大學園林專業,他說,園林是昆蟲的棲息地。
這座位于泰山腳下的大學,仿佛一座“昆蟲寶庫”,讓王禹接觸到了更多“朋友”。“大學時,我參加了學校的‘化蝶工作室’社團,野采、做標本、科普是三大任務。”
還軟、展翅、陰干……至今,蝴蝶標本制作流程還爛熟于心,據王禹回憶,大學期間,蝴蝶標本制作了不下200個。“比如柑橘鳳蝶的幼蟲,觸碰時,它的頭上會伸出兩根紅色的臭腺。”從大二開始,他和社團成員們時常帶著蝴蝶標本在校園擺攤,向同學科普蝴蝶的故事。
養成:系統學習昆蟲學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自然療愈的手段,每當我心情不好時,就去爬爬山、看看蟲子。”王禹說。
讀研時他系統學習了昆蟲學。2016年,王禹被福建農林大學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錄取。
為研究外來入侵物種紅棕象甲的分布和防治,他曾多次往返海南、廣東等地野采,他提出從生物“順風車現象”入手,通過研究紅棕象甲身上的寄生螨探尋防治手段。
“研究生階段,一切奔著項目去。”王禹坦言,直到如今,他依然堅持圍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開展項目化的自然科普教育。
在王禹的“昆蟲王國”,養著300多只鼠婦,也就是俗稱的“西瓜蟲”。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原來印象中黑乎乎、一碰就卷成團的小蟲子,竟有如此眾多的品種,比如,白底黑點的“奶牛鼠婦”、黑白條紋的“斑馬鼠婦”、長著黑色“眼睛”的“熊貓鼠婦”……
“昆蟲和我們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形式,當你俯下身去觀察,就會發現它們與眾不同。”對著一屋子昆蟲,王禹感慨道,這些年從昆蟲身上學到很多,也為他帶來很多純粹的快樂。
如在昆蟲的世界里,因為警戒色很好用,一些蟲子會擬態,通過模仿具有攻擊性的物種的警戒色,來嚇走掠食者。每年春天,王禹都會去公園里觀察蜜蜂采蜜。“你知道嗎?這里頭有一半以上都是各種‘蒼蠅’偽裝的,比如常見的‘食蚜蠅’。”
這兩年,這項觀察活動中,王禹有了伴兒。“談戀愛那會兒,最多的活動是爬山看蟲子。”妻子小陸笑言,受王禹影響,她也對昆蟲產生了興趣,比如香樟樹干上的圓形殼是黃刺蛾作的繭,這些都是以往從未注意過的。
當被問及家里養著那么多蟲子,還有滿地的泥土、樹皮和木頭,會不會有怨言時,王禹在一旁驕傲地說:“她可支持了。”不僅如此,有空時,小陸還會為王禹整理觀察筆記。
科普:講好昆蟲的故事
“蜻蜓在產卵時,會將卵一個個地附著在水生植物或浮萍上,這就是‘蜻蜓點水’。”最近,一場名為“奇妙昆蟲在哪里”的自然教育課在湖師附小幸福里校區的小池塘邊開講。
畢業后,王禹一直從事水生態相關工作,并利用業余時間開設自然教育課堂,有體系地設計與昆蟲相關的自然科普課程。在附小這堂自然教育課上,除了科普“蜻蜓點水”現象外,王禹還帶來了自己飼養的小昆蟲。
“啊……”當他拿出一只中國扁鍬甲時,同學們都大聲尖叫起來。
“它們平時以吃果泥為主,沒有毒,大家可以試著摸一摸……”王禹一邊介紹,一邊讓同學們攤開掌心,試著觸摸小蟲子。
在王禹看來,開展昆蟲科普的關鍵在于“不害怕它”。“不少孩子受家長影響,覺得蟲子有毒、會咬人。”王禹說,其實大多昆蟲是無毒的,他在做開展昆蟲科普時,會讓孩子認識它們、親近它們、觸摸它們,進而保護它們。
侯奕萱是一年級的小朋友,課程結束后,她已經能勇敢地將甲蟲放在掌心。“這是我今天認識的‘新朋友’,它的兩只角是用來和其他公蟲決斗的。”她說,課上認識了很多“好朋友”,下次要去大自然中找它們。
最近,湖州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自然伙伴計劃”,倡導和推動相關機構和伙伴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王禹成為其中一名“自然講者”。
在他看來,作為“自然講者”,就是要講好昆蟲的故事。“這些年,湖州的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除了要宣傳好稀有動植物保護外,更多普通動植物也需要被認識、關注和保護。”
為開展好昆蟲科普,王禹陸續帶領志愿者設計了“尋找石頭下的小精靈”“樹洞里的秘密”等10余項活動,已吸引數千名公眾參與。
“每一只蟲子從你眼前經過,都有屬于它的故事。”王禹認為,持續講好這些故事,是“自然講者”的使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