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4-09-10 18:03:09
原標題:濟水之源 詩如涌泉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濟水之源 詩如涌泉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家榮 文/圖
我去河南濟源看望在那里工作的朋友,有緣參觀了濟瀆廟。之前,我對濟瀆廟了解甚少。原來,濟瀆即濟水,濟瀆廟就是祭祀濟水的地方。可這更令我好奇了,濟水,這條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河流,為什么要祭祀它呢?
約1200年前,白居易在《題濟水》中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盈科不數尺,岸柳難通舟。胡為來自古,列瀆宗諸侯。”濟水為什么是四瀆諸侯一樣的存在呢?800多年后,尤侗又在《濟瀆》中發問:“濟水一勺多,何居四瀆侶?”
古時人們將有獨立源頭且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四瀆”是江、河、淮、濟四條大河的總稱。《爾雅·釋水》說:“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也。”《禮記·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濟源史話》中有一段趣事。唐高宗問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位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道:“濟之為瀆,非因水著,乃因其品。”其一,濟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經河南、山東而獨流入海,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其二,濟水在溫縣、滎陽附近橫貫黃河而不渾,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其三,濟水波瀾不驚,少有水患,有值得尊敬的君子之風。
稱贊濟水之品并非許敬宗原創。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在《酬別江主簿屯騎》中即寫道:“有客告將離,贈言重蘭蕙。泛舟當泛濟,結交當結桂。濟水有清源,桂樹多芳根。”將清澈的濟水喻為賢者良好的品格。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詩十六首》中也贊美道:“濟水澄而潔,河水渾而黃。交流列四瀆,清濁不相傷。”孔安國注《尚書》曰:“濟水入河,并流十數里,清濁異色,混為一流。”實際上,白居易在《題濟水》中就給出了結論:“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意思是,濟水清得高潔,從古至今有誰能比呢?
到了宋代,宰相文彥博奉旨到濟瀆廟祭祀時寫下的《題濟瀆》,也稱贊了濟水的品格:“一派平流滋稼穡,四時精享薦蘋蘩。未嘗輕作波濤險,惟有沾濡及物恩。”這種說法,比許敬宗更進了一步。
濟瀆廟于隋開皇二年(582年)由隋文帝下旨興建,而《爾雅·釋水》載明濟水列四瀆,意味著濟瀆的地位確定于公元前。濟南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發布的《市名由來》一文寫道:“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也證明濟瀆之謂不晚于公元前164年。
千百年來,濟瀆的地位無可置疑、深受稱頌。神奇的濟瀆廟,啟發我探問歷史,也讓我深懷敬意。
濟瀆廟北邊有一池,喚作“龍池”,即濟水之源。歷代詩人高度評價的濟水,就是從這里出發,三起三伏獨流入海的。
看著靜靜的池水,很難想象這是一條位尊四瀆的大河的源頭。導游看出我的疑問,帶我來到一處直徑幾米的圓柱形涌水池旁。我看到,池底翻涌出大量水來。據介紹,這樣的涌水不止一處。文彥博在濟源曾寫下《月泉》《雙泉》等詩,說明當地泉水比較普遍。
平地涌流固然讓人驚嘆,可源頭在哪里呢?導游介紹,濟水來源于王屋山,地下潛流,至此涌出。平地涌泉,乃成濟水,就是濟水的特色。
唐代詩人李頎在《與諸公游濟瀆泛舟》開篇寫道:“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洑泉數眼沸,平地流清通。”宋代朝議大夫陳君章在濟瀆廟前壁上的題詩中也說:“沇水出王屋,至此重源發。”明代文學家吳國倫的《濟瀆》則是:“瀹濟從王屋,重源百里通。由來浮磬出,只與濫觴同。玉漱西山脈,珠騰北海宮。古今嚴瀆祀,一勺自神功。”意思是別看濟瀆水量不大,自有其神奇的功力。
在光彩熠熠的濟瀆加持下,千余年來,濟瀆廟廣受矚目、香火綿延,詩人們留下的眾多作品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明代大學士王鐸寫有《濟瀆池》:“萬古濛濛里,淵然通海門。積虛皆有故,善動自能存。舊廟香青鼎,深潭吼白黿。思游八極外,寥廓問天根。”大抵是濟瀆的悠久歷史啟發了作者的靈感。
廟內近2000年的將軍柏也帶給詩人靈感。將軍柏相傳為東漢時栽植,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奉命監修濟瀆廟時曾掛鋼鞭。明代詩人尹安滿懷崇敬地寫下《將軍柏》:“滿地風霜空凜凜,凌云節操愈蒼蒼。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
如果把視野打開,將濟水之源與濟源這片美麗的土地聯系起來,你會得到更多啟示。
李白在唐天寶三年(744年)和杜甫、高適結伴登王屋山,寫下《上陽臺帖》:“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此帖是李白唯一得以傳世的真跡,陽臺指的是王屋山麓的陽臺宮。杜甫后來回憶此行,寫下了《昔游》《憶昔行》等。
事實上,與王屋山有關的詩賦在歷史上長盛不衰。豈止王屋,濟源域內人文昌盛,可謂枝繁葉茂。金代元好問游覽濟源后寫下《游濟源》:“地古靈多足勝游,高林六月似涼秋。”由衷贊嘆濟源是個游覽的好地方。元代耶律楚材在《過濟源和香山居士韻》中盛贊濟源:“秀色已可餐,何須杜康酒。步步總堪詩,佳篇如素有。”濟源美景,無酒自醉,處處俱有詩,佳篇多如星,高度概括了濟源的風光美景和人文興盛。
濟瀆廟和因水設立的濟源,給了我足夠的震撼,也深深啟發了我,應重新看待濟源,重新審視中原大地的厚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