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5-27 10:23:05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是趵突泉觀瀾亭楹柱上的楹聯,這兩句詩就取自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趵突泉》。26日上午9點,來自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福建、安徽及山東其他市的23個代表團,近百名張養浩后裔代表,來到天橋區柳云社區張養浩墓謁祖省親。“養浩公生于濟南、葬于濟南,與濟南聯絡上,這次終于如愿,能夠親身來學習傳承先祖文化,覺得很榮幸。”廣東茂名的張武成說。
26日上午,近百名張養浩后代在文忠園參觀,拍照留念。本版照片均由記者劉玉樂 攝
●人物介紹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后辭官歸隱,后朝廷七聘六辭,因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陜西行臺中丞,同年積勞成疾,逝世于任上。
參觀云莊舊址近百人集體拜謁
天橋區柳云社區居委會南側毗鄰西濼河的文忠園內,正中位置便是張養浩墓。一對石獅子北側立著青石牌坊,上面刻著“張文忠公之墓”六字,沿著墓地繼續往北走,左右各立著一塊石碑,左邊為青石赑屃馱雕龍御碑,碑上所刻字樣已模糊,右邊石碑鐫刻元御史中丞贈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文忠張公墓。再往北二三十米,便是張養浩的圓形墓池。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人們耳熟能詳。
張養浩墓屬山東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由山東省人民政府1992年6月12日公布并立碑。在墓前西側灌木叢中,還立著一塊“濟南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26日上午9點左右,從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福建、安徽,及山東其他市來的23個張養浩后裔代表團,各自舉著自己所代表的地區牌子,整齊地站在張養浩墓前。濟南張養浩后代代表誦讀祭詞后,各代表團一一上前拜謁。
隨后,代表團離開文忠園,向西穿過馬路到了張養浩云莊舊址。云莊中心是一處池塘,荷葉遍布。據記載,此為養浩故居中的“云錦池”遺存。整個云莊遺址以這片池塘為中心,四周分布著張養浩雕像落成記、功德碑、云莊簡介等供人學習、了解先人的石碑和文字。
全國范圍尋宗親最先通過網絡聯系上
“我是安徽廬江代表,張養浩公生于濟南、葬于濟南,我知道全國各地的后代都要來濟南拜謁,挺高興的。”安徽合肥廬江張養浩后裔代表張平說,以前網絡不發達,雖知道鼻祖是張養浩公,前來拜謁都是各自行動,還沒有過全國各地的后人一起來濟南拜謁的情況。
據山東師范大學張養浩研究學者馬繼業介紹,此前他在準備《張養浩評傳》文稿時就曾思考過,張養浩的后人后來都去了哪兒。據史料記載,張養浩先后有6個孩子,前3個襁褓中先后夭折,四子6歲時病逝,長大成人的只有張強和張引。張強病逝后,張引成了獨子。張引先后任秘書郎、陜西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南臺御使,還曾在浙東等地任職。“我認為,張養浩后裔的分布與張引及其后代在全國各地任職的關系很大,這種人口增長是成幾何倍地增加。”馬繼業說。“即便因為朝代更迭家族沒落,但因為他們家族的文化底蘊在,其后代中也有通過科舉振興家業的情況。”
“此前交通、信息各方面都不太便利,貿然去到當地也沒法找。大概是在2015年,通過網絡最先跟廣東茂名的一支聯系上了。”馬繼業說,他研究張養浩10多年了,跟柳云社區的張養浩后裔一直有聯絡,對他們尋找宗親的情況比較了解。“廣東茂名這支人數比較多,有20多萬人,他們跟廣東其他地區,廣西、福建等地的張養浩后裔也都有聯系。這樣他們就相互聯系上了。”
尋根問祖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基本都是通過翻族譜,尋找宗親,然后相互回訪確認。”廣東茂名代表張武成說。
“我們通過宗族關系聯系在一起,尋根問祖是為了探尋我們從哪里來,也就是我們的祖宗是誰的問題,還有他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我們要從中傳承什么。”張武成說,這次尋根問祖對他們來說意義非凡。
“養浩公距現在700年了,雖然他的生平和事跡都能從網上找到,但通過這次謁祖活動,跟全國各地的宗親聚在一起交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一些理念,為官則清廉、為民則守信、經商則誠懇等等,”柳云社區張養浩后人張宗來說,能夠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他很榮幸。
原標題:23個后裔代表團張養浩墓前拜謁省親 旨在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