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6日訊 今天上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山東煙臺開幕,主題為“智匯賦能發展 博創引領未來”。
據了解,作為博士后創新創業一方高水平交流展示平臺,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首屆于兩年前在廣東省佛山市舉辦,并取得圓滿成功。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選擇了山東,既是對山東博士后工作的重視與支持,也是山東加快新時代人才強省建設、打造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的重大機遇。
山東是全國最早舉辦省級博士后創新創業賽事的省份之一,已連續舉辦4屆山東博士后創新創業賽事。同時,山東還是在全國率先建立省級博士后科學基金的省份。山東以省級財政資金撥款的方式,進一步加大對來魯博士后創新創業的支持,旨在讓每一位來魯的博士后都能獲得一筆科研啟動資金,著力培養造就一支高層次創新型博士后人才隊伍。
此外,山東還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制度創新為博士后發展賦能。比如出臺《關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實施意見》,打破戶籍管理、職稱評定、人員編制等多方面限制,助力博士后等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比如修訂《山東省博士后工作管理辦法》,進一步創新完善符合博士后研究人員特點的管理制度,規范和提升博士后工作管理水平;再比如印發《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穩定合作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省級層面的博士后招引聯動合作機制等等。
政策優,則人才聚。截至目前,全省共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53家、工作站378家,設立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70家,累計招收博士后15000余人,在站博士后數量已突破6000人,博士后平臺數量和年度招收數量均位于全國前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山東深入實施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全方位加強引才、育才、聚才,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特別是以博士后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呈現出結構優化、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這些博士后力量在科技創新主戰場,立足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地方發展,把科研論文寫在齊魯大地上。公開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山東博士后在站期間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7700余項;已授權專利4425項,科研成果轉化834項,專利及科研成果轉化取得的直接經濟效益達473億元。
親歷者的體會更為深刻。2021年從中國重汽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的張宗陽,是中國重汽集團新“黃河牌”重型卡車的參與制造者。談及曾經的研發經歷,他表示,“我是看著這輛車從一個一個的零部件組裝成整車,這期間有很多難點,探索未知的領域是艱苦的,但現如今,這一切的難題已經成了過眼云煙,‘黃河牌’迎來了新生。”
還有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90后”博士后張健,其多年研究實現了赤泥在高速公路穩定碎石層建設工程的應用,讓赤泥變廢為寶,去年12月,這一示范項目在山東淄博投產,實現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可以說,從“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到“國信1號”,從“復興號”系列高速列車到國產雪蠟車,再到番茄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這些成就的背后,都閃耀著山東博士后群體的智慧光芒。
在這樣的背景下,于山東煙臺開幕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無疑是山東進一步凝聚博士后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硬核”力量,釋放成果轉化強勁磁力的又一次生動實踐,更彰顯出全省深入實施“人才興魯”戰略、打造具有山東特色的新時代人才集聚高地的一以貫之。
本次比賽中,無論是創新賽、創業賽、海外(境外)賽和揭榜領題賽的組別設置,還是更多聚焦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賽道設定,抑或是包括大賽東道主頒發定制版的“山東惠才卡”在內的豐厚獲獎待遇,無不顯示出賽事主辦方著力激發博士后創新潛能、把人才技術優勢與企業的市場開發優勢有機結合起來的通盤考量。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可以想見,這樣一場規模龐大、層次頗高、覆蓋面廣的全國性博士后創新創業賽事決賽的開啟,一定能進一步激發全國博士后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同時也將為山東的人才強省建設凝聚更為廣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