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2021-07-08 22:08:07
原標(biāo)題:10萬只氣球放飛背后的秘密——統(tǒng)一尺寸 都用氦氣 100%可降解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山東頻道
紅、橙、黃、綠、深藍、淺藍……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臨近尾聲,廣場上的100個氣球籠同時打開,10萬只氣球騰空而起,繽紛的色彩在藍天中恣意綻放,一道斑斕的氣球幕墻在北京上空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注視著氣球緩緩升空、遠去,廣場上的600名“氣球放飛員”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
為了探訪氣球幕墻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6月份記者走進北京警察學(xué)院,見證放飛員們?yōu)闅馇虮q{護航的訓(xùn)練歷程。
選人:身高“1米75+”是標(biāo)配
今年3月中下旬,北京警察學(xué)院接到了一項與眾不同的任務(wù):從2100多名在校生中,精挑細選出600名“最佳人選”,在建黨百年慶祝活動中擔(dān)任氣球放飛員。
什么樣的人能成為氣球放飛員?
“首先,身高必須在1.75米以上,不能太瘦弱。”北京警察學(xué)院學(xué)生工作處副處長曹健解讀了這一“硬性指標(biāo)”。原來,氣球籠高達2.8米,放飛員必須用支撐頂桿,將籠頂對開的籠蓋掀開。“個頭兒矮的,就算勉強能夠得著,肯定也不如高個兒干得順手。籠子完全由金屬制成,籠蓋沉重,沒點力氣,還真難以掀開。”
不僅如此,形象好、精神面貌佳、身體素質(zhì)過硬也是必備條件。
從4月起,“優(yōu)中選優(yōu)”的600名氣球放飛員開始進入集訓(xùn)階段。除了每天堅持5公里跑步和體能訓(xùn)練外,還要額外練習(xí)站姿和坐姿。
充氣:10萬只氣球統(tǒng)一尺寸
不就是給氣球充氣嗎,這有何難!
誰說不難!第一天充氣訓(xùn)練,就給了放飛員們一個下馬威。
慶祝活動所使用的氣球100%可降解,不存在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此外,所有氣球內(nèi)充的都是氦氣,與遇明火易爆炸燃燒的氫氣相比,更加安全。但氣球如充氣不足,就無法達到一定的飛行高度;如果充氣過足,在太陽下暴曬數(shù)小時,又極易發(fā)生爆裂。經(jīng)過測試,將氣球充氣至直徑25厘米的大小,最適合放飛。
按照大會流程安排,10萬只氣球的充氣綁扎時間僅有一個半小時。因此,除了尺寸必須統(tǒng)一,充氣綁扎速度也必須提上來。
為了便于測量氣球尺寸,北京警察學(xué)院的教練員在硬紙板箱正中挖出一個直徑25厘米的圓洞,自制成“氣球量尺箱”。充滿氣的氣球,如果能夠嚴絲合縫塞進量尺箱,就算過關(guān)。
“控制氣球大小,簡直太難了!”第一次訓(xùn)練,20個氣球中只有3個正好能塞進量尺箱。北京警察學(xué)院大三學(xué)生汪一博傻眼了,給氣球充氣竟然這么難,尺寸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500個氣球連充氣帶綁扎,幾個小時練下來,幾乎每個氣球放飛員的手指都被橡膠氣球磨破了皮、勒出了血泡。汪一博的左手食指被氣球皮勒得直流血,他忍著疼,在傷口涂上酒精消毒,貼上創(chuàng)口貼,再纏上繃帶。咬緊牙關(guān),繼續(xù)練。“就算再疼也不能戴手套,手感不對,練不出效果,必須‘裸手’練才有感覺。”
將充好氣的氣球充氣口拉長,用力纏繞在受傷的手指上,快速打結(jié)……每一下綁扎,都讓汪一博“傷上加傷”。但他卻輕描淡寫地說:“小困難,能克服。”
想快速制作出大小一致的完美氣球,沒有捷徑,熟能生巧,唯有多練。
練了一周,汪一博手下出品的合格氣球越來越多。
練了兩周,幾乎每個氣球都能準(zhǔn)確塞入量尺箱。
不到一個月,汪一博勒破的手指已經(jīng)結(jié)出了厚厚的老繭。一分鐘的時間,他就能快速綁扎出40多個合格氣球。
現(xiàn)場演練一下給氣球充氣如何?在北京警察學(xué)院存放氣球的倉庫內(nèi),記者向早已是“熟手”的汪一博提出了要求。
將氣球套在氣泵出口,充氣,一拽、二轉(zhuǎn)、三捏、四拉,氣球打結(jié)完成……所有動作一氣呵成。盡管緊盯著汪一博的雙手,但記者依然沒有看清那快得令人眼花繚亂的綁扎動作。低頭看看秒表,一個氣球“出爐”,只不過花了3秒的時間。
升空:“窗簾”遮陽又防風(fēng)“757”放飛有訣竅
“充氣關(guān)”順利度過,“放飛關(guān)”還在后面等。
每個氣球籠配有4名放飛員。54名旗語信號員分布在天安門廣場的不同點位,確保放飛員不管看向何處,至少都能看到一處高舉的旗幟。何時掀開氣球籠籠蓋,何時釋放氣球,全靠旗語指揮。
想要將氣球籠籠蓋打開,“同步”是關(guān)鍵。“兩名氣球放飛員呈對角線站立在籠子的兩端,倆人必須同時發(fā)力,開蓋的幅度要一致。”在廣場上,和汪一博搭檔的是剛讀大一的秦正陽。
訓(xùn)練伊始,陌生的二人毫無默契可言,不是你發(fā)力早了,就是我發(fā)力晚了,費勁半天,頂蓋紋絲不動。有時,就算撞大運,僥幸把籠蓋頂起,頂蓋也經(jīng)常豎在半空,懸空好一會兒才能落下。
“練!練默契!”汪一博和秦正陽開始摸索著練習(xí)起來。信號員的信號旗舉起,落下;倆人瞅準(zhǔn)同一時機,手下同時發(fā)力。練了三五天,氣球籠頂蓋終于能按照要求順利掀開了。
記者注意到,每個氣球籠頂蓋下,還罩著一層水平鋪設(shè)的“窗簾”。這是干嘛用的?
“如果沒有這層‘窗簾’,直接把氣球籠的頂蓋掀開后,一籠的氣球會一股腦同時扎堆兒往外涌。這層‘窗簾’除了防風(fēng)、防曬外,還能起到控制氣球放飛速率的作用。”曹健解釋說,7月1日正值盛夏,上午太陽直射天安門廣場,有了這層“窗簾”遮陽,能夠防止氣球被暴曬后炸裂。
放飛員只要拉拽垂下來的“窗簾繩”,“窗簾”就會沿著籠內(nèi)的滑道,徐徐打開,氣球接二連三緩緩升空。
一籠氣球多久會全部升空?“我們有個‘757’的放飛訣竅。”曹健揭秘,1、2、3、4、5、6、7,先在心里默數(shù)7秒,勻速拉拽7下“窗簾繩”。然后停頓5秒,緊接著再勻速拉拽7下“窗簾繩”。在20多秒的時間里,一籠氣球?qū)⒎峙謸芡瓿缮铡S辛恕?57”的放飛間隔,可以避免氣球在天上簇擁扎堆,而是在空中形成氣球幕墻的觀賞效果。
即使遇到大風(fēng)或是突發(fā)情況,氣球卡在籠中出不來,也無需擔(dān)心。氣球籠的角落,特別設(shè)計了一扇隱秘的小門。一旦氣球卡在籠中無法正常升空,一名放飛員將立刻打開應(yīng)急小門,爬進籠內(nèi),人為將籠子內(nèi)的氣球“轟出”,確保氣球放飛萬無一失。(北京日報客戶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