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3-19 12:19:03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題:王小川:與改革開放同行,用互聯網連接世界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紹功 鄭生竹 張麗娜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全面起步,這標志著一個飛速變革的時代正在來臨。同一年,王小川出生在成都,他剛好與改革同行。他說自己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改革開放給他的人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1992年開始,我家里不再用糧票買糧食。媽媽說,那年物價漲得特別快。”那時的王小川不知道,那正是中國“物價闖關”最重要的年份,也是物價放開最多的一年。后來,他才知道,這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轉折的關鍵,而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了他未來的發展空間。
王小川可能是中國最早一批接觸電腦的孩子。1994年,他參加“幾何定理機器證明”課題研究組,在中科院院士張景中的指導下,用“吳文俊方法”做機器證明,首次在微型機中完成初等幾何命題的全部證明,獲得了楊振寧頒發的“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并向國家領導人進行了成果演示。也是同一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被打開。那時的微機運算被認為是現在人工智能的基礎。
1996年,王小川再次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家里第一次安裝程控電話機。“那時候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電話鈴響,之后發現通過電話可以撥號上網,通過電腦與全世界接軌。”互聯網拓展了王小川的想象力,從那時起,他發現其實中國人可以和世界連接得更加緊密。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同年,因參加國際奧林匹克信息學競賽獲得金牌,他被保送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從此與計算機、互聯網結下了不解之緣。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口號是當時中國迫切需要技術人才的真實寫照。王小川在清華讀本科期間,對這句口號印象很深。正是從那時開始,清華大學開展了“挑戰杯”創新創業大賽,引領和培養了一批科技應用型人才。每次“挑戰杯”后都會有大量的創新作品展示出來,王小川發現,從這些作品里能看到科研領域的前沿熱點,這指引著他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3年,王小川拿到計算機系高性能所工學碩士學位,入職搜狐。搜狐是中國最早的一批互聯網公司之一。7年時間里,他建立研發中心,推出搜狗搜索引擎、搜狗拼音輸入法和搜狗瀏覽器。2010年,國務院首次發布《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提出中國互聯網基本政策,同年搜狗從搜狐拆分獨立運營,王小川就任首席執行官。
2017年,搜狗成功上市,王小川與許多在中國市場經濟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企業家一樣,嘗試了第一次敲鐘的滋味。到這一年,在滬深兩市掛牌的中國企業已經有3000多家,而赴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已近200家。從個人創業企業到社會公司,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管理體制在對外開放中不斷發展完善。“這14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創業家、實干家們奮斗的一個縮影。”王小川說,“我們把自己最輝煌的日子放在了互聯網公司,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與改革開放融合是非常榮幸的事情。”現在,王小川正致力于將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今年兩會,王小川帶來兩個提案。他關注醫療改革,認為技術驅動雖提升了民眾尋醫問診的便捷度,但不能從根本上滿足群眾全周期的醫療和健康需要。這種供給側和需求側斷裂、信息不對稱的狀況,讓他很受觸動。他提出新醫聯體建設和“數字醫生”概念,建言通過互聯網來將醫聯體內醫療資源和信息廣泛貫通至患者末端,打通醫療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站在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角度,他建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增強科研工作者辦事創業的信心和動力。他建言國家在現有財政科研項目遴選制度的基礎上,增加財稅手段的運用。在應用科研領域,通過將科研項目事前補助變為科研成果轉化后的稅收優惠,從而遴選出兼具科研和轉化能力的企業,有效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進行科研,重視保護并激發能為國家科研成果轉化做出貢獻的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為建設科技強國創造有益的政策導向環境;依照科技成果轉化效益適當減免科研核心人員個稅。
“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參與者,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我希望通過參政議政使得我和這個國家更好地連接,能夠一起建設更強大的中國,更快實現我們的中國夢。”王小川說這句話時,眼神里流露出自信的神采。
與他交流中,他時常提到的“連接”讓人印象深刻,王小川喜歡用這個詞描述事物的關系。“14年前,我與互聯網‘連接’在了一起。今天,互聯網已經與每一個人‘連接’。未來是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未來,未來也是‘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方方面面深度融合的未來,未來更是創新創業者們鑄造輝煌的未來。”他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